Radio Bikini (1987)

關於
- 本片聚焦於1946年美國於馬紹爾群島比基尼環礁進行的大型核試驗「十字路行動」(Operation Crossroads)。本片可貴之處,不僅在於運用大量當時不曾揭露的美國官方檔案影像,提供美國進行核試驗的政治脈絡,更在於穿插比基尼長者Kilon Bauno與前美國軍人John Smitherman訪談畫面,構成多重視角的敘事。影片深刻揭示美國向世界宣稱的「偉大」核武試驗背後,當地居民與參與者如何被置於不知情的人體試驗受害角色,使其終生患病、病逝,終其一生無法返回家鄉島嶼。
連結
Nuclear Savage: The Islands of Secret Project 4.1 (2011)

關於
- 1954 年美國在比基尼環礁 (Bikini Atoll) 的「喝采」(Bravo)核試爆,其威力是廣島與長崎原子彈爆炸能量的千倍之巨。長久以來,馬紹爾群島被認為是美國核子試驗中,用以評估電離輻射影響的「活體實驗對象」。直到 1990 年代,隨著政府檔案的解密與相關文件曝光,秘密的「4.1 計畫」才逐步被揭露。本片透過比對美國官方檔案資料、當事人證詞及官方影片,揭示了美國政府在實際的撤離、救援、風向預測及醫療行動中,僅將其視為一項實驗環節,最終將「太平洋天堂變成了輻射地獄」。
連結
In Exile (2024)

關於
- 不同於二十世紀末以揭露真相為主的核試紀錄片敘事,本片聚焦於1946年因比基尼核試驗而被迫遷至美國阿肯色州的馬紹爾群島社群,描繪他們在二十一世紀的異鄉如何紀念核受害者日與核倖存者日。在紀念日聚會中,馬紹爾社群不僅以憤怒與悲傷控訴美國核試暴行與其造成的創傷,更透過公開敘述迫遷經驗傳承集體記憶,期盼下一代,乃至全世界,都記得馬紹爾人為此犧牲土地、生命與文化,並流亡至今。
連結
Nuclear Fallout-Fiji (2003)

關於
- 本片記述1950年代斐濟軍人在英國欺瞞下派往聖誕島訓練,並在1958年英國格鬥行動(Operation Grapple)核試爆期間暴露於輻射,從此展開向英國爭取賠償的漫長之路。「他們把我們當動物來看,向天竺鼠一樣」斐濟軍人因輻射而腹瀉、掉指甲毛髮、罹患白血病或癌症病逝,生活條件也沒有因為英國付出而改善,英國卻拒絕承認核輻射與軍人健康問題的關係而不予賠償。斐濟軍人只得自組社群收集證據,期望這些故事不被遺忘、被看見。直至今日英國仍不承認與賠償,2015年斐濟總理表示不願再等英國表態,賠償24位倖存者各4788美元。
連結
Anointed (2018)

關於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於 1948 至 1958 年間在馬紹爾群島進行了多達 67 次核彈試爆。到了 1970 年代,美國更將這些核彈試爆所產生的核廢料,連同受污染的建材,一併掩埋並封存在埃內韋塔克環礁 (Enewetak Atoll) 的魯尼特島 (Runit Island) 上。Anointed是馬紹爾詩人兼倡議者 Kathy Jetñil-Kijiner 的詩作。這首詩透過重述馬紹爾群島的傳統故事「第一把火」(first fire),巧妙地以詩詞重新闡述核試爆歷史記憶,控訴美國的核能種族主義。作為 Kathy Jetñil-Kijiner「圓頂計畫」(Dome Project) 系列詩歌的最終作品之一,Anointed標誌著她對美國核子試爆遺跡的重新回溯與重視。
連結
Mururoa 1973 (1973)

關於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在太平洋區域進行了無數次核彈試爆與實驗。在此背景下,當時的非政府組織在反核試爆中又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本片正提供了這樣的重要歷史脈絡。紐西蘭導演 Alister Barry 在其紀錄片生涯中,持續關注反核運動、氣候變遷、新自由主義發展及公共教育等議題。在 1970 年代,隨著太平洋地區掀起一波「無核太平洋」(nuclear free Pacific) 運動,非政府組織、教會團體與工會等皆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其中又以環境運動團體「綠色和平」(Greenpeace) 的影響力尤其顯著。1973 年,導演Barry 親身登上綠色和平的反核船Fri號,前往穆魯羅瓦環礁 (Mururoa) 抗議法國在此處的核彈試爆,該事件不僅得到當時紐西蘭社會的高度關注,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迴響。Barry 亦於 1988 年重訪太平洋反核運動,並製作了紀錄片A Nuclear Free Pacific / Niuklia Fri Pasifik。
連結
A Nuclear Free Pacific (Niuklia Fri Pasifik) (1988)

關於
- 本片詳實記錄南太平洋論壇會員國簽署《南太平洋無核區條約》(The South Pacific Nuclear Free Zone Treaty)之複雜歷程。南太平洋各國在去殖民運動下組成「南太平洋論壇」(South Pacific Forum),並於1975年首次在斐濟召開「太平洋無核會議」討論設立無核區,最終於1985年正式開放簽署條約,內容規範區域內禁止製造、部署與測試核武器。本片亦揭示澳洲與紐西蘭在南太政治決策的重要影響力:兩國政權更迭及其對美國外交關係的變化,成為各國在條約內容上難達成共識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片中收錄多位國家元首與各國社會運動人士的口述訪談,共同回顧推動非核區倡議的歷程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