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資訊
「太平洋歷史學會雙年會」(PHA Biennial Conference) 於1980年起於不同的太平洋國家舉辦,每年約有150-200位來自大洋洲、紐澳、美加、亞洲等各國學者參與發表論文。今年將首次在台灣舉辦:為期四天的會議中,首日先在台北集結,於台灣大學開幕;之後移駕東台灣,在原住民文化最為豐富多元的台東舉辦學術會議以及文化參訪活動。
本屆會議以「從台灣到大洋之路–太平洋與亞洲歷史之再現與重繫」為主題。在南島語主題中,同時以Lalan, Chalan, Tala, Ara四字呈現,分別為台灣阿美語、關島查莫洛語、所羅門群島語以及毛利語之「路」(Path) 語彙,強調台灣原住民與大洋洲南島民族在遷徙歷史、語言文化與當代社會的多重連結。「路」始於過往的足跡,並且指向未來,亦表達了現今太平洋人文研究的內 涵。此外,「路徑、通道」也象徵台灣的獨特地位:從遠古到當代,台灣既是南島民族遷移路徑的關鍵,也是太平洋與亞洲連結的樞紐。
籌辦單位
主辦單位
台灣太平洋研究學會
根據近年的語言學、考古學及分子生物學研究,台灣極有可能是南島民族的起源地。因此,近年來,台北利氏學社基於對永續發展、文化多樣性與心靈培力的關注,以及在全球華人世界促動人文論辨與草根行動的使命,我們開始推動太平洋及南島研究,並致力於達成下列四項任務:
(1) 推動太平洋地區及南島文化的跨領域研究
(2) 強調太平洋地區對創造全球永續發展模式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其可能作出的貢獻
(3) 探索太平洋地區及南島文化之獨特性,並向台灣及世界分享
(4) 以台灣為基地,建立太平洋及南島文化研究之資源中心。
太平洋歷史學會 (PHA)
太平洋歷史學會(Pacific History Association)為該地區歷史最悠久、最具代表性之學術機構之一,其成員之研究領域包括了歷史學、人類學、考古學、政治學、社會學、地理學、文 學、大眾傳播等人文及社會學科,成員(包括個人及機構)約有200位。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太平洋歷史學會研討會」(PHA Conference)為其最重要的學術活動,此外該會也出版通訊(Newsletter)及相關書籍、舉辦工作坊等等。
太平洋歷史研討會(PHA Conference)於1980年開始在不同的太平洋南島國家舉辦,每年皆有150-200位來自太平洋、紐澳、美加等各國學者參與發表論文。在 2012年12月8日於紐西蘭Wellington召開的第20屆太平洋歷史研討會中,PHA執行委員會決議在台灣舉辦第21屆(2014)會議。
網站:http://pacifichistoryassociation.org
合辦單位
台北利氏學社
台北利氏學社於1966年由甘易逢(Yves Raguin, 1912-1998)、雷煥章等耶穌會士所創立。其名「利氏」乃為紀念四百多年前赴中國傳教的開拓者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初期,學社致力於探索中國文化、宗教與社會,在國際漢學領域占有一席之地,並從中發展出辭典編纂的使命。歷經五十餘年的努力,利氏學社出版了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利氏漢法辭典》(Le Grand Ricci)及其他多種雙語及專門辭典。
自90年代起,利氏學社的方向逐漸轉移至台灣研究(如原住民語言、文化及宗教),以及對永續發展、文化多樣性與心靈培力的關注。2004年1月,學社創辦《人籟論辨月刊》(Renlai Monthly),次年創辦「e人籟」(www.erenlai.com),以創造台灣與亞洲知識份子、草根團體與決策者之論辨與行動平台。近年來,學社更致力推動跨領域之太平洋與南島文化研究,與國家圖書館共同協議成立「利瑪竇與太平洋研究室」,並將部份館藏移轉至國家圖書館。
近年來,台北利氏學社基於對永續發展、文化多樣性與心靈培力的關注,以及在全球華人世界促動人文論辨與草根行動的使命,我們開始推動太平洋及南島研究,並致力於達成下列四項任務:
(1) 推動太平洋地區及南島文化的跨領域研究
(2) 強調太平洋地區對創造全球永續發展模式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其可能作出的貢獻
(3) 探索太平洋地區及南島文化之獨特性,並向台灣及世界分享
(4) 以台灣為基地,建立太平洋及南島文化研究之資源中心。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臺灣大學前身為日據時期之「臺北帝國大學」(創立於日本昭和3年、西元1928年、民國17年)。當時首任校長為幣原坦總長;至民國34年(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投降、臺灣光復,同年11月15日我政府完成接收臺北帝國大學,改制更名為「國立臺灣大學」,由羅宗洛博士任首任校長。
詳細資料可參考:http://www.ntu.edu.tw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暨研究所
臺灣大學人類學系自民國38年正式創立後迄今已六十多年,為臺灣歷史最悠久、涵蓋領域最豐 富、教學體系最為完備的人類學教學、研究機構,也為臺灣培育了眾多的人類學專才。本系創立之初依著美洲學術傳統,強調整合性的人類學研究取向,以 社會文化人類學、考古學、體質人類學與語言學四大分支並重發展,但近年因學術發展的偏重,較專注社會文化人類學、考古學、以及物質文化與博物館學等方面的 發展。教學研究側重於史前考古、民族考古、原住民文化、漢人社會及東南亞暨大洋洲民族誌等範圍,除介紹人類學知識外,期冀學生能培養出對歷史、空間與物有 特別敏銳感受的能力特性、並能自由客觀的思考能力,以及對不同於己之行為與文化的容忍態度。
本 系教師承繼日治以來豐厚的民族學與考古學材料、臺灣歷史與原住民的研究成果,致力於承先啟後的職責,除延續所承載的學術傳統外,也隨時呼應時代社會的需求 與發展特性。本系藏有豐富珍貴的日治時期至今臺灣各族群的歷史影像與物質文化標本,成為珍貴的教學與展示資源。近年來除配合典藏數位化與應用等議題的發 展,且設立人類學博物館,以賦予人類學藏品新的社會及教育意義,也是本系主要的發展重點之一。
網站:人類學系
國立臺灣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國立臺灣大學於2004年設立功能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一方面為了發展原住民族的研究,整合校內原住民族相關研究人才與資源,擴大研究之領域;另一方面,也肩負激發相關社會議題的討論,促進臺灣原住民族未來的整體發展。
本中心成立之初,以生物資源與農學院的老師為核心,參與了原住民族委員會政策下,地方生物資源調查的規劃與執行。自2013年5月起,本中心做了一些調整,將藉助各學院的專長,以發揮台大綜合大學的特點。此外,也建置了新的網站與臉書等網路平台,期望推動各學科對於原住民議題不同觀點的對話,以豐富並深化對於原住民族相關議題的理解,並期能進一步貢獻以落實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
近程發展方向:
推動知識分享;推廣台灣原住民族相關資料庫的應用;推動公共議題的跨領域討論;積極與國際南島語族研究機構聯繫、合作,使臺灣成為南島文化研究中心;增加臺灣原住民族相關跨領域的通識課程;增加臺灣原住民族藝術與文學在校內藝文活動的展演機會。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台灣太平洋研究中心
國立臺灣大學為整合校、院太平洋研究之人力及研究資源,提升研究成效,並促進與太平洋研究相關領域研究團體及專家之交流合作,特於文學院成立功能性 「臺灣太平洋研究中心」(Taiwan Center for Pacific Studie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本中心之任務如下:
(1) 推動太平洋研究,特別是臺灣及太平洋地區之南島文化、語言、歷史、社會等領域之相關研究。
(2) 藉由學術研討、文化活動、展演發表、網站建置等方式,促進臺灣與太平洋地區之學術文化之交流。
(3) 鼓勵研究生或研究人員投入太平洋及南島研究,並推動跨領域之合作與交流。
國立臺東大學
國立臺東大學為位於臺東縣境內之國立大學,前身為1948年創立之臺灣省立臺東師範學校,2003年改制為綜合大學。現有臺東和知本二校區,設有理工、人文、師範三個學院。
臺東大學在作育英才之外,將配合臺東觀光休閒、民族藝術、南島文化、人文自然景觀及體育發展,發展為具有地方特色的學府,帶動地方繁榮,提升地方教育文化水準,以後更將發展成區域性、國際性的綜合大學。
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
公 共與文化事務學系(Depart of Public and Cultural Affairs,DPCA)於100學年度成立,是國內第一個以「公共與文化事務」為名之學系,公共事務研究碩士班(原93年成立之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 所)、南島文化研究碩士班(原92年成立之南島文化研究所)以及「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93年成立)。
本系位處於臺東,為臺 灣最為邊陲、卻是族群文化最為豐富之地區,不但可提供最立體的教學現場,亦有助於研究公共與文化事務相關議題。在教學上,重視在地議題與社會變遷的關連, 訓練學生具有科際整合與獨立思考之能力,期望透過課程規劃,結合地方資源,訓練學生關心環境與社會議題,成為具備文化素養、在地關懷與比較視野的公共事務 人才;在研究上,銜接學術思潮與社會脈動,培養全球視野與在地關懷,並致力於南島民族社會文化研究與人才之培育。
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
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為國立臺東大學新設立之校級特色研究中心,該中心之成立奠基於臺東大學數年來發展累積包含臺灣原住民族在內之南島文化研究 與教學資 源成果,將南島文化中心定位於更為活潑的應用、實踐與學術研究單位。整合臺東大學校內與臺東地區資源,積極推動南島文化中心成為台灣原住民族以及世界南島 民族的文化、傳播研究應用與教育推廣之重鎮邁進,使南島文化之研究與應用持續為國立台東大學發展的重點與特色。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之建館宗旨乃是希望藉由博物館的研究、典藏、展示、教育和遊憩功能,啟發大眾對於臺灣之自然生態、史前文化及原住民文化之豐富和多樣性有更多的認識,並促進大眾更珍惜、尊重這片土地綿延不斷的自然與文化生命。
史前館建築設施完善、環境優美,不但是國內第一座以史前和原住民文化為範疇的博物館,第一座包含博物館、考古遺址和自然生態公園的博物館,也是臺灣 東海岸第一座國家級的博物館。因此,史前館的整體願景就是要在臺灣東部的好山、好水之間,建立一處非常美好的社教園地,使之充分發揮社會教育、文化保存、 學術研究和觀光休憩的功能;也要以臺灣史前和原住民文化出自本土又超越國界的意涵,發展成最能展現本土文化特色並具國際視野和國際地位的一流博物館。
臺東縣政府
臺東縣位於台灣之東南隅,包括綠島、蘭嶼兩個附屬離島。地理位置上處北回歸線以南,東面臨太平洋;地理上之極東為蘭嶼鄉小蘭嶼東端,極西為金峰鄉南 大武山,極南為蘭嶼鄉小蘭嶼南端,極北為長濱鄉織羅山。縣轄境南北兩端之跨距長達176公里,是台灣最狹長的縣份,全縣總轄區面積為3,515平方公里, 佔台灣總面積之9.78%,僅次於花蓮縣與南投縣,居全台第三大縣。
臺東縣行政區域劃分為一市、二鎮、十三鄉,分別為臺東市、成功鎮、關山鎮、長濱鄉、海端鄉、池上鄉、東河鄉、鹿野鄉、延平鄉、卑南鄉、金峰鄉、太麻里鄉、大武鄉、達仁鄉、綠島鄉及蘭嶼鄉。
網站:http://www.taitung.gov.tw/Default.aspx
主辦單位工作團隊
洪翎雅, 台北利氏學社主任, http://www.riccibase.com/
黃嘉琳, 台北利氏學社研究員, http://www.riccibase.com/
李禮君, 台灣太平洋研究學會專案負責人
台灣大學場
童元昭, 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副教授, http://homepage.ntu.edu.tw/~anthro/english/member/faculty/tungyuanchau.htm
台東大學場
蔡政良, 國立台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 助理教授, http://pca.nttu.edu.tw/files/13-1012-6178.php?Lang=zh-tw
張育銓, 國立台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 副教授, http://pca.nttu.edu.tw/files/13-1012-26016.php?Lang=zh-tw
葉淑綾, 國立台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 助理教授, http://pca.nttu.edu.tw/files/13-1012-6177.php?Lang=zh-tw
譚昌國, 國立台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 副教授, http://pca.nttu.edu.tw/files/13-1012-26016.php?Lang=zh-tw
史前博物館場
方鈞瑋,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研究典藏組 研究助理, http://www.nmp.gov.tw/uploads/about/02/02/35_pdf.pdf
學術籌備委員
郭佩宜,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副研究員, http://idv.sinica.edu.tw/peiyiguo/index.htm
童元昭, 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副教授, http://homepage.ntu.edu.tw/~anthro/english/member/faculty/tungyuanchau.htm
官大偉,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助理教授, http://www.ethnos.nccu.edu.tw/teacher.asp
宋麗梅, 國立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副教授, http://homepage.ntu.edu.tw/~gilntu/People_Faculty.html
國際諮詢委員
Paul D'Arcy, Associate Professor, School of Culture, History & Language, ANU College of Asia and the Pacific, https://researchers.anu.edu.au/researchers/d-arcy-pc
Jacqui Leckie, Associate Professor/Head of Department,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 Archaeology, University of Otago, http://www.otago.ac.nz/anthropology/anth/people/leckie.html
Teresia Teaiwa, Senior Lecturer, Pacific Studies, Va'aomanū Pasifika,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http://www.victoria.ac.nz/pasifika/about/staff/teresia-teaiwa
Morgan Tuimalealiifano, Head of School,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 The University of the South Pacific, Laucala Campus, http://www.usp.ac.fj/index.php?id=10260&tx_wecstaffdirectory_pi1%5Bcurstaff%5D=2&cHash=8169e13990fd6cb89ae011ab198f6e2b
Alan Quanchi, Senior Lecturer,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 The University of the South Pacific, Laucala Campus, http://socialsciences.usp.ac.fj/index.php?id=10278&tx_wecstaffdirectory_pi1[curstaff]=85&cHash=4ae3f67ef346339217f29898f79dfede
會議議程
會議議程
PHA研討會參訪行程
PHA研討會參訪行程規劃(自費行程)
12/04(四) 13:00-20:00
據點安排概念:青年為部落文化傳承與永續發展的案例。
行程安排概念:透過部落觀光的建構,達成部落經濟與地方產業活化振興的目標,以小眾、生態、深度、精緻的願景訴求,推動部落觀光產業的永續與振興。
族別
魯凱族
排灣族
阿美族
地點
達魯瑪克部落
拉勞蘭部落
都歷部落
特色
東部唯一魯凱族
復振小米文化
以編織命名的部落
參訪
部落入口守護神、鞦韆、收穫祭廣場、青年會所
拉勞蘭小米工坊
月桃編體驗
體驗
射箭
小米飾品製作
捲煙體驗
餐飲
部落傳統餐飲
部落傳統餐飲
部落傳統餐飲
主題
從文物館、青年集會所、石板屋、桑樹溪生態及野菜食療解說,體驗並學習自然思維及永續共存的生活方式
拉勞蘭部落透過復振部落傳統文化,逐漸發展出部落的族群自信心與認同
Torik,阿美族語是「編織」之意。編織技術成為都歷部落最具特色的文化體驗
行程表
13:00出發
13:30獻花環
部落守護神
魯凱族生活館
民俗植物生態廊道、祖靈屋、頭目家屋
18:00風味餐
20:00赴歸
20:30到達飯店
13:00出發
13:40進部落儀式
教堂簡報
頭目家屋
獵人學校
傳統作物園區
18:00風味餐
19:30赴歸
20:30到達飯店
13:00出發
14:00部落參訪
月桃體驗
捲煙體驗
17:30風味餐
19:00赴歸
20:30到達飯店
**本活動為研討會議程內容之一,台灣地區與會人士歡迎自費報名參加。此為活動參考行程,由於天候、路況及人數等限制,主辦單位將視實際狀況更動,請見諒。
PHA研討會會後行程規劃 (自費行程)
12/07(日) 09:00-16:00
行程安排概念:從台東走海線行程前往花蓮,以方便從花蓮搭火車返回台北。
行程項目
海岸線
族別
阿美族
地點
比西里岸部落
特色
浮筒鼓樂
參訪
部落藝術散步
餐飲
部落美食
帶團老師
蔡政良
主題
收集定置漁網漂流在岸上的廢棄浮筒做為鼓身,漂流木為鼓座,使用當地羊皮為鼓皮,以高彈力繩來繃鼓,以阿美族傳統編織、圖騰彩繪與雕刻作為裝飾,使PAW-PAW鼓成為最具部落特色的環保樂器。
行程時間表
09:00出發
10:30-11:00海堤上導覽
11:00-11:30 PAW-PAW鼓表演
11:30-13:00比西里岸部落風味餐
13:00-14:00部落藝術散步&導覽體驗行程
14:00啟程東海岸
16:00花蓮火車站
花蓮火車站在旅遊服務中心下車,有英語諮詢服務、英文導覽手冊、乾淨廁所。
*本活動為研討會會後自費活動,歡迎台灣地區與會人士報名參加。活動參考行程,由於天候、路況及人數等限制,主辦單位將視實際狀況更動,請見諒。
講者介紹
Francis X. Hezel 神父
Francis X. Hezel神父是一位耶穌會會士,在密克羅尼西亞定居工作已四十五年。他創辦密克羅尼西亞學會,此為一所教會贊助的研究機構,關懷幅度遍及該地公共議題和 教育的各個層面。Hezel神父的著作以太平洋島嶼地區的歷史與文化為主,包括:The First Taint of Civilization, 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 與 The New Shape of Old Island Cultures等書。
相關影音文字資料請參考密克羅尼西亞學會官網: www.wheresfran.org
Judy Bennett 教授
Judy Bennett教授目前任教於紐西蘭Otago大學歷史與藝術史系。
她的研究旨趣著重於太平洋歷史、環境史及澳紐與太平洋島嶼的關係。近期著作An Otago Storeman in Solomon Islands: The Diary of William Crossan於2012年出版。她也是"Mothers' darlings: Children of indigenous women and World War Two American servicemen in New Zealand and South Pacific societies"研究計畫的主持人。
Bennett教授為《太平洋歷史期刊(The Journal of Pacific History)》的共同主編;參與學術期刊《太平洋事務(Pacific Affairs) 》的編輯委員會;擔任太平洋歷史學會(Pacific History Association)理事;澳洲研究委員會(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太平洋相關申請的評估員;美國《農業史(Agricultural History) 》、夏威夷《太平洋研究(Pacific Studies)》、雪梨《環境政治(Environmental Politics)》等學術期刊審稿人;她同時也是森林歷史學會(Forest History Society)和東加歷史協會(Tongan History Association)的成員。
更多關於Bennett教授的訊息,請見: www.otago.ac.nz
孫大川
孫大川,卑南族(Puyuma),1953年生於台東下賓朗(pinaseki)部落,族名Paelabang danapan。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輔大哲學研究所碩士,比利時魯汶大學(K.U.Leuven)漢學碩士。曾任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所長兼民族語言傳播學系系主任、山海文化雜誌社總編輯、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族教育學會理事長、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現任政治大學台灣文學所副教授,台灣原住民文學作家筆會會長。
1993年創辦「山海文化雜誌社」,出版《山海文化》雙月刊。2009年接任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之前,他致力於原住民語言、文獻之整理,也協助完成了原住民和內蒙古作家之交流作品之互譯,以及與日本學者土田滋、下村作次郎等合作推動原住民文學日譯並共同主編《台灣原住民文學選集日譯本系列叢書》。
著有《久久酒一次》(1991)、《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2000)、《BaLiwakes跨時代傳唱的部落音符—卑南族音樂靈魂陸森寶》(2007)以及《搭蔖灣手記》(2010)等多本重要作品。
相關報導
原視新聞